10月16日上午,肇慶各界干部群眾歡欣鼓舞,紛紛通過各種渠道收聽收看黨的二十大開幕會,習近平同志所作報告在肇慶科教文化界干部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
大家紛紛表示,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打造科技創新平臺
“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凸顯了教育、科技、人才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戰略定位。
作為一名深耕在經濟科學界十多年的工作者,肇慶市政協委員、高要區工業和信息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鐘學應深有感觸:“黨的十八大以來是肇慶產業發展最快,科技進步最大,人民幸福感不斷增強的十年。”過去十年,高要區科技創新日益提升,堅持外引內育相結合,深化與高??蒲性核暮献?,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60家,是十年前的26倍。他表示,新征途上,他將與工信人一起認真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繼續發揮職能作用,強化責任擔當,練好特長本領,不斷為肇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貢獻力量。
位于肇慶高新區的西江實驗室是廣東省人民政府授牌的第三批省級實驗室之一。聆聽大會報告后,西江實驗室科技與社會服務部部長吉春苗心潮澎湃:“十年來,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作為新時代偉大變革的親歷者,我深感振奮也備受鼓舞。”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吉春苗表示,除了干好本職工作,未來更將著力在項目攻關、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模范引領作用。她透露,西江實驗室將立足肇慶,服務廣東,面向全國,力求解決產業中重大科學問題,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思想、新方法、新原理和共性關鍵核心技術,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公共衛生防控與人獸共患病預警預測平臺、抗體工程與抗體資源庫平臺、新型動物疫苗研發平臺、國際生物技術產業園公共服務平臺等一系列科技創新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農業科技支撐。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作為教育系統的一分子,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教育科技發展方面的新論述令我感受頗深。”肇慶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吳業春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為今后一個時期教育科技發展作出了鮮明指示,對今后教育領域的改革發展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吳業春表示,肇慶學院作為肇慶地區龍頭高校,接下來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建設高水平應用型高校為目標,加強人才培養,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為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積極發揮人才支撐作用。同時,不斷加強學??萍紕撔?、基礎研究力度,推動研究成果轉化,加強人才儲備,以黨的二十大為新起點,朝著學校發展目標不斷前行,為國家強盛、民族復興貢獻應有的力量。
“偉大成就鼓舞人心,偉大變革催人奮進!”廣東肇慶中學黨委書記、校長陳淑玲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總結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繪就了新征程的宏偉藍圖,為他們下一步工作舉旗定向,提供思想遵循和行動指南。她表示,黨中央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重中之重的位置,報告中與教育、青年工作相關的論述頗多,令她深受鼓舞、備感振奮。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她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提出的新觀點、新論斷、新思想,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足當前,面向未來,全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廣東肇慶中學持續高水平發展,并做好示范引領,為推動肇慶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聆聽黨的二十大報告,肇慶市文廣旅體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蓉激動的心情久久未能平復:“我通過報告感受到,神州大地處處花團錦簇、欣欣向榮,十年非凡巨變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十年歷史性變革的背后,亦有文化建設的力量。這十年,也是肇慶文化建設大跨步上新臺階的“非凡十年”。張蓉表示,下階段文廣旅體人將以更加昂揚的斗志,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堅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發展理念,堅定文化自信,聚焦旅游振興,發展體育產業,將肇慶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文旅康養勝地和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文化繁榮興衰最終落腳到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上。肇慶市圖書館黨支部書記、館長周靜表示,未來將以建設智慧圖書館為目標,推進智慧服務創新;以推進特色新型閱讀空間服務體系建設為抓手,打通全民閱讀“最后一公里”;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進文廣旅體深度融合發展;以地方特色文獻資源為依托,擦亮地方人文品牌;以全民閱讀為中心,開展大眾服務創新,更好地滿足廣大市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西江日報記者 陳明紅 吳映霖 林琳 通訊員 劉潛 嚴鈺瀅 譚慶娟
統籌/西江日報記者 陳明紅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