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 id="15fag"></code>

  • <tr id="15fag"><nobr id="15fag"><ol id="15fag"></ol></nobr></tr>
    1. <menuitem id="15fag"></menuitem>
      <kbd id="15fag"><video id="15fag"></video></kbd>
      
      
      <kbd id="15fag"><video id="15fag"><var id="15fag"></var></video></kbd>
      1. 數字報
        傳承歷史文脈 堅定文化自信—— 肇慶新時代文化建設風景這邊獨好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城市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文化軟實力的涵養和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肇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快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持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壯大文化產業,不斷加強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文化自信日益堅定,文化影響力和軟實力不斷提升。

        西江日報記者  陳明紅

        這里古韻厚重、人文薈萃,嶺南文化、廣府文化、包公文化、龍母文化等基因燦若星河——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的力量不斷在肇慶這片土地噴涌。

        城市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文化軟實力的涵養和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肇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快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持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壯大文化產業,不斷加強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文化自信日益堅定,文化影響力和軟實力不斷提升。

        聚焦補短板提效能

        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肇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擁有出土了距今14.8萬年的舊石器時代人牙化石的垌中巖遺址,也是六祖惠能、李邕、包拯、湯顯祖、利瑪竇、孫中山、葉挺等中外名人留下足跡的風流之地。

        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給予肇慶文化事業發展的底氣。端硯博物館、肇慶市博物館、肇慶美術館等一批文化場館相繼投入使用,全市104個鄉鎮(街道)100%建成省一級站以上標準文化站,全市超過55%的鄉鎮(街道)建有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分館……高品質文化供給更加豐富,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提升,群眾文化獲得感也不斷增強。

        公共文化服務的觸角,不斷延伸至城鄉各處。為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城市,肇慶還打造本土閱讀特色品牌,著力建設一批館外新型閱讀空間。截至目前,肇慶累計建設“粵書吧”10個,“硯都書房”24個,“黨建書吧”7個,“硯童書吧”7個。

        不止于此。多年來,肇慶各地堅定文化自信,聚焦補齊短板、提升效能,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邁上新臺階。

        廣場舞大賽、新時代農民書畫大賽、群眾書畫大賽、群眾攝影大賽、城鄉歌手大賽、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老照片展、高雅藝術進鄉村活動、展演晚會……近年來,一個個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好戲連臺、輪番上演,充分盤活了運用現有公共文化設施,全面提升了我市各級公共文化設施服務效能。

        講好肇慶故事

        文藝精品創作百花齊放

        9月16日,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內再次響起熟悉的旋律,經反復推敲與打磨后,沉浸式音樂劇《閱江鐵軍》復排,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觀眾面前。

        該劇作為肇慶市文旅融合先行品牌,實景再現了葉挺獨立團駐肇慶期間的故事。自2021年元旦首演以來,該劇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也贏得多方贊譽和認可。

        精益求精搞創作,力爭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黨的十八大以來,肇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大力扶持文藝生產創作,不斷為人民群眾提供更為豐富、更有營養的“精神食糧”,文藝園地百花競放、碩果累累。

        根植于本土的文藝創作精品迭出。其中,廣播劇《軍號嘹亮》榮獲省第十屆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獎。       

        以“葉挺獨立團”在肇慶開展大革命運動為主線創作的五集廣播劇《鐵軍》,獲第21屆中國廣播劇研究會專家評析獎一等獎,《鐵軍之歌》獲評最佳主題歌,大型原創廉政音樂劇《青天之端》、舞劇《梅花六祖》、粵劇《煙雨丹青》等精品力作好評如潮。

        打造文旅名城 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全力打造體現時代精神、具有嶺南特色的文旅名城過程中,肇慶不斷推進府城保護與復興微改造,擦亮端硯文化、玉器文化等文化品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持續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千年府城,正煥發全新活力,以廣府文化為核心的府城保護與復興項目是市委市政府精心打造的重點項目。目前,古城墻修繕保護工程一期建設已完成,府城遺址公園建成開放,騎樓街亮燈煥新登場,迅速成為肇慶新的城市名片。

        一個個大手筆、大格局、大視野的文產項目,也從藍圖變成現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動能。目前,我市正著力打造肇慶—福田文化創意設計園、西江百里歷史文化風光帶、綏江綠色文化產業走廊等一批項目,致力于為肇慶文化和旅游業增添新動力。

        搭上直播的順風車,以玉器、端硯等特色文化產業成績亦十分亮眼。據統計,全市玉器加工作坊約2000多家,玉器經營戶約1萬戶,從業人員約20萬人,端州區端硯企業為450家(未計私人作坊),從業人員7000多人,目前端硯行業年直接產值約2億元,端州文化產業綜合產值約14億元,年銷售端硯近14萬件。

        此外,肇慶還探索“文化+金融”模式,充分發揮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的杠桿撬動作用,凝聚一批發展良好的文化企業和產業項目。記者了解到,2010-2022年,肇慶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共扶持196個項目,扶持金額8765萬元,星湖濕地生態文化項目、巖前旅游文化創意基地項目、智聯科創夢工場項目、肇慶學院文化創意園項目等一批項目獲扶持,大大提高肇慶文化產業的集約化程度,助推文化企業和產業項目加快發展。

        西江日報、西江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
        凡本網“西江日報”電子報,以及注明來源“西江日報”、“西江網”的所有文字、圖片、視頻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版權均屬西江網所有。凡是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鏈接、轉貼、編輯或其它方式發布。已經被本網授權的,使用時必須做到:(1)注明來源“來源:西江日報”、作者信息“西江日報記者***”、相關圖片和視頻的出處及作者。(2)如修改標題,必須注明原標題。(3)如果從其他平臺間接轉載本作品,仍須注明來源“來源:西江日報”。
        2.
        本網未注明“來源:西江網”或“來源:西江日報”的作品信息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并不意味著認同其觀點或真實性,如其它媒體、網站或個人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行負法律責任。擅自使用西江網名義轉載或盜用西江網名義發布信息,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3.
        如本網轉載內容涉及版權、名譽權等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
        聯系人:羅小姐、涂先生(電話:0758—2722284)
        詳細請瀏覽:http://www.theluxuryinstitute.com/about/copyright.shtml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 友情鏈接| 事業單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44120180040| 粵ICP備09102757號

        本網站由肇慶市西江報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西江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者建立鏡像 Powered by CmsTop

        国产无AV码在线观看vR高清片
        <code id="15fag"></code>

      2. <tr id="15fag"><nobr id="15fag"><ol id="15fag"></ol></nobr></tr>
        1. <menuitem id="15fag"></menuitem>
          <kbd id="15fag"><video id="15fag"></video></kbd>
          
          
          <kbd id="15fag"><video id="15fag"><var id="15fag"></var></video></kbd>